[苗情]区县新闻 | 向沙要绿 借光生金:“光伏+”立体模式激活凉州发展新动能
区县新闻 | 向沙要绿 借光生金:“光伏+”立体模式激活凉州发展新动能
凉州融媒号
2025-11-26
作者:马艳
在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一片深蓝色的“光伏海”正悄然改变着荒漠的底色。武威市凉州区构建起“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治沙改土”的立体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更在黄沙中谱写着绿色增长的生动篇章。如今,沙区产业产值与森林覆盖率同步跃升,见证着这片土地从黄色沙海向蓝色能源基地、绿色生态田园的华丽蜕变。
凉州区地处荒漠化前沿,日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传统治沙模式难以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2021年以来,凉州区抢抓国家打造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电基地战略机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布局打造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促进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甘肃武威园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胡文曦介绍:“园区规划面积50万亩,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目前,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4家,实施项目16个,现已经建成200多万千瓦。今年随着陇电入浙特高压送出工程启动后,还有65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在园区落地实施,截至目前,2025年发电量已达到18.8亿千瓦时。”
站在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将炽热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然而,凉州人的智慧远不止于“板上发电”。在光伏板的遮蔽下,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记者看到,在光伏板的间隙里,茂盛的耐旱作物连成一片,与板外的黄沙形成了鲜明对比。
“园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园区现有两种光伏治沙模式,一种是华电5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为代表的固定支架光伏,在光伏板间设置草方格沙障,中间种植单排或双排梭梭等灌木,其余地方播种沙蒿和沙米等沙生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胡文曦接着说,“另一种是亿恒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为代表的高架立体光伏模式,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有机结合,带动优质牧草生产、畜牧业养殖、肉苁蓉生产加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多层化、生态多样化、效益多元化’。”
随着光伏项目不断推进,光伏产业已超越单纯的能源生产范畴,正在成为推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超级引擎。亿恒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率先构建起“立体光伏生态系统”,采用“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治沙改土”的方式,在光伏电站区域栽种樟子松、柠条,形成固沙生态屏障;在光伏板间规划建设养殖区,发展生态鸡、绵羊养殖产业,同时利用禽畜粪便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在板下规划种植四翅滨藜、梭梭等沙生植物嫁接肉苁蓉,变荒漠为“绿地”;根据光伏板间距情况,种植梭梭、花棒、柠条、沙蒿、沙米等,织就了防风固沙的绿色保护网,有效遏制土地风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光伏产业与沙漠治理的双赢局面。
这种立体模式,将单一的光伏发电项目拓展为“光伏发电、生态修复、农业生产”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极大地提升了单位土地的产出价值,实现了沙产业产值的倍增。
“通过这几年的治理,累计治理沙漠7.26万亩,加之近几年该片区雨水广,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10%增加至50%以上,植被恢复效果非常显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绿色发展蓝图既立足当下生态治理需求,更着眼长远发展动能培育,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凉州区“光伏+治沙+种养”的立体模式,成功地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不仅是能源转型的探索,更是擘画生态文明蓝图的生动实践。
“公司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聚力开展绿色产业链精准招商,紧扣新能源核心产业定位,衔接‘十五五’规划布局,重点引进光伏发电、储能装备、绿电制氢等光伏消纳关联企业,力促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全力推进重点项目提质增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保障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以实际行动践行全会精神,为凉州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胡文曦充满信心。
如今,蓝色光伏板与绿色植被交相辉映,清洁能源与富民产业齐头并进。随着生态得到精心的保护与细致的修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壮丽画卷,正在凉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路36号靠近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202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