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七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7日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公众号 浏览量:767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新当选的8位农业学部院士中,7位来自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他们分别是:
01何中虎(小麦体系)
何中虎,男,1963年7月出生,陕西渭南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共党员。1989年获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0-1993年先后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堪萨斯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回国后入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现任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兼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曾任中共十九大代表。 他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牵头组织全国小麦分子育种协同攻关30年,先后主持国家“973”“863”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在品质育种技术创新、优异新种源创制和重大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建立的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与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引进创制的优质强筋多抗新种质显著推动了全国小麦品质育种快速发展;主持育成的“中麦175”“中麦895”“中麦578”等优质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8亿亩。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连续11年被爱思唯尔选为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件、植物新品种权24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排名第二)。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卓越科学家奖。
02李洪文(小麦体系)
李洪文,男,1968年3月出生,江苏泗阳人,1995年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工作,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二级教授,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科研与教学工作,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为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第一完成人3项,第三完成人1项);1篇论文被美国第30届免耕大会评为“全球免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30项研究”之一(第一作者);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9项;获评教育部重大人才特聘教授、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团队获评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可持续植物生产与保护”领域的全球技术成就表彰。
03路战远(棉花体系)
路战远,男,1964年7月生,二级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中国生态学会会士,兼任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山区分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农学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他长期从事北方农牧交错区耕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系统攻克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防治、地力培育、产能提升”三大科技难题,为实现退化农田向良田跨越式转变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内蒙古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内蒙古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农业英才、神农领军英才等荣誉称号。
04王红宁(蛋鸡体系)
王红宁,女,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大学生物学“双一流”学科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
王红宁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在我国猪、鸡主产区应用,推动我国畜禽细菌病生物安全防控与绿色发展。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超过290篇,主(副)编出版专著12部,牵头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王红宁教授入选四川大学首批“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旨在加强有组织科技攻关,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产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和高层次人才。
05王立春(玉米体系)
王立春,男,1960年11月出生,吉林乾安人,中共党员,作为我国著名土壤肥料专家,带领团队深耕黑土地研究领域四十年,聚焦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技术匮乏、肥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重大瓶颈,开展系统性攻关研究。他创新集成黑土地培肥技术体系与高产栽培技术,为黑土地高效可持续利用、东北玉米产业绿色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技术支撑。其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领域:一是系统探明玉米长期连作下黑土地土壤肥力退化核心机理与阻控机制,“黑土地退化土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被纳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核心技术清单;二是创立黑土地合理耕层构造理论,集成玉米群体调控密植高产栽培、半干旱区秸秆深翻还田与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等关键技术,构建“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创下我国雨养春玉米1263.5公斤/亩的最高单产纪录;三是领衔搭建“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新型经营主体”三位一体转化体系,为东北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王立春院士先后主持“九五”至“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主编专著8部,在中国农业科学、Biochar、Field Crops Research等发表论文179篇;授权发明专利22件,制定技术标准14项。先后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吉林省特殊贡献奖,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粮安之星、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06张友军(大宗蔬菜体系)
张友军,男,1991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1999-2001年于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获国家杰青。现任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组长、农业农村部植物保护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兼任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园艺学会执行理事,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应用昆虫学报》编委。 长期从事蔬菜害虫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农业行业专项以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30余项。分别针对设施蔬菜重大害虫烟粉虱、葱蒜类蔬菜重大害虫韭蛆,以及十字花科蔬菜重大害虫小菜蛾,系统阐明了其发生危害规律、灾害机理,研发了关键防治技术,组建了与我国蔬菜栽培条件相适应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55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Cell、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The Innovation、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11500余次,H指数56,连续5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多项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和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最佳影响力奖。 先后获国家杰青、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奖”、“神农领军英才”、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07赵书红(生猪体系)
赵书红,女,1967年11月出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猪基因组学与育种研究。1995年至1998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赵书红教授围绕生猪种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我国猪育种效率低、种猪性能落后等重大产业瓶颈问题,30余年致力于猪功能基因组与育种研究,创建整合组学基因挖掘技术体系,解析猪产肉等性状调控机制,研发出功能位点液相基因芯片、基因组育种算法等技术与产品,自主创建全国产化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在中粮、扬翔、海大、新希望、湖北今楚、湖北省农发等龙头企业规模化推广应用,显著提升种猪改良速度,高效选育了瘦肉猪新品系,培育出优质快长黑猪国审新品种,为我国生猪种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等项目30余项,在Nat Bio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230余篇,被引12000余次,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7项,授权发明专利131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2项排1,1项排3)。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带领团队入选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群体、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培养出7名国家级人才。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带领学校畜牧学科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获评A+。2023年受聘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生猪育种首席科学家,2024年10月被任命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在此,向七位院士表示热烈祝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