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区县新闻 | 380公里“绿色长城”合拢:武威民勤书写新时代治沙答卷
区县新闻 | 380公里“绿色长城”合拢:武威民勤书写新时代治沙答卷
民勤融媒号
2025-09-12
作者:富承璘
仲秋时节,甘肃民勤四方墩的锁边林带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郁郁葱葱,仿佛一道绿色长廊,蜿蜒着伸向远方。
今年,民勤县实现380公里环绿洲锁边林带全链条闭合,这一阶段性的成果,标志着民勤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夹击下,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
民勤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包围之中,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民勤人世代与风沙斗争的现实。
治沙老英雄石述柱是薛百镇宋和村人,房后就是沙梁,地边就是沙漠。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在风沙中降生,也是在风沙中长大的。从儿时起,他就亲眼目睹了一场场风沙过后,庄稼颗粒无收的揪心场面,乡亲们干裂的嘴唇、焦灼无助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为治理沙害,17岁的他,主动请缨,组建青年治沙突击队。在那个春寒料峭、风沙肆虐的早春,当着宋和村父老乡亲期盼的眼神,他撂下了狠话:“愚公能移山,我就不信我们就治不了沙,豁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几十年如一日他带领群众奔波在治沙一线,英雄变老了,沙漠变绿了。
如今的宋和林场,白杨参天,阴翳蔽日;梭梭成林,黄沙披绿,一道绿色长城,死死锁住了风沙,庄稼丰收有了保障,生活甜蜜有了奔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豁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铮铮誓言。
1981年出生的马俊河,赶上了民勤的教育移民潮,严酷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民勤的孩子“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复返。”父母也无奈地对他说:“孩子你就到外面去闯一闯吧,民勤是没啥指望了。”
马俊河满怀憧憬来到了春城昆明,很快靠着吃苦耐劳,他在昆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民勤将在17年后消失。”网上的这条信息震惊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马俊河,从此,家乡的风沙日夜叩击着这个游子的心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放弃了在外发展的机会,同事劝他:“你好不容易在这儿站稳了脚跟,现在回去,前功尽弃,太可惜了!”他毅然决然的说道:“民勤是我的家乡,儿不嫌娘丑,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家乡被风沙吞噬,宁愿葬身风沙,也不流浪他乡。”回到家乡,“小马哥”就像梭梭一样把根牢牢扎在了四方墩的沙漠当中,经过20年的治理,今天的四方墩,一株株梭梭傲然挺立,已然成为戍守民勤西线的生态卫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勤背靠沙漠,治理好沙漠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依托沙漠,脱贫致富。”他转变治沙思路大力发展“产业治沙”带动1000多人就业,为农民创收超过2000万元,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元联动、互济共赢的良性“生态”。
“95后”大学生仲麟,是一个留着清爽的薄边短发,皮肤有点黝黑,略带腼腆的大男孩,但是先辈们前赴后继的治沙精神,已经像红崖山水库的水,悄悄浸润着他的心田。毕业后没有多想,他回到了家乡。
回乡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植树压沙,他联合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种梭梭,可是茫茫沙漠,他们几个人就像掉进沙漠的几滴雨,根本不济事,头天挖的坑子,第二天就让风填得不留一点痕迹,早上还好端端的帐篷,晚上回来就被风卷走了,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可是,抬眼望去,呼呼的风声似乎在嘲笑他们蚍蜉撼大树。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他想到了互联网,通过网络呼吁更多人关注民勤,呼吁更多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一批批志愿者不惧舟车劳顿,跨越山海奔赴民勤,“沙退绿进,我们在行动”荒芜的沙漠响起了挺膺担当的旋律。
“5万人8千亩地”这是全体志愿者2025年春天,在沙漠上写下的绿色答卷,他们的行动被形象地称为“新时代的绿色长征”。
380公里的锁边林带,是一代代人,一双双手,用75年的时光,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夯筑的绿色丰碑,也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路36号靠近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