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让科学实验从象牙塔走进百姓生活 甘肃省高校星火馆积极探索科普育人新机制(二)
让科学实验从象牙塔走进百姓生活 甘肃省高校星火馆积极探索科普育人新机制(二)
兰州学习平台
作者:华静
差异化发展
避免“千馆一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如何避免“千馆一面”,成为高校星火馆建设的新课题。
在实地参观了多所高校星火馆后,天水师范大学科协负责人时立民深有感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甘肃农业大学的认知馆,他们把恐龙化石、农作物种质等特色资源和西部地域文化结合,打造了极具辨识度的科普体系。这让我认识到,地方高校的竞争力,不在规模,而在于独特性。”高校星火馆计划的最大价值是为地方高校注入信心和动力,“我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地方科普事业的创造者。”他表示,未来天水师范大学将重点挖掘本土资源,打造差异化的科普品牌。
郭瑞斌也期待,未来星火馆能实现“一校一IP”,每所高校都能依托自身学科特色打造独特的科普品牌。“只有避免同质化,才能真正形成燎原之势。”
在包正育看来,差异化不仅是发展路径,更是育人使命。“高校星火馆要不断探索新形式,把科普融入社会大格局。它不仅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更助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国家科普能力的提升。”
记者手记
在走访几所高校的过程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一个共通点:科研与公众之间的那道隐形墙,正在被高校星火馆一点点打破。在星火馆里,科学从冰冷的仪器、艰深的理论中走出来,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生活知识。孩子们在心理实验室里惊叹科技的力量,大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找到了“讲科学”的成就感,地方群众在农业展馆中理解了粮食安全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科学真正“活”了起来。
这一路采访让记者看到高校星火馆的三重意义。对高校而言,它是一种角色的转变,从科研象牙塔里的研究者,变成社会公共资源的分享者和科普者;对青年学生而言,它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公众而言,它是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门,科学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贴近生活、滋养心灵的力量。
从中,记者看到的是一群教育者的坚持,也是一群年轻学子的热情。有人说,高校星火馆是星星之火。在记者看来,它不仅点燃了公众的科学兴趣,更点燃了高校师生心中的责任感。未来,当这些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时,它所照亮的,不仅是科学普及的新天地,更是一个崇尚科学、人人向往的社会氛围。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路36号靠近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