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理论 | 进一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二)
理论 | 进一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二)
甘肃学习平台
2025-09-19
作者:史如霞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一是打造“三产融合”生态经济廊道。在河西走廊规模化推广“板上发电、板间/板下修复种植、区域养殖”的“光伏+生态修复+农牧业”循环模式。探索光牧互补、药材种植等复合经营,实现生态修复、清洁能源、农牧增收的多赢。在陇中陇东陇南地区打造“秦巴药谷”,建设零碳中药材基地,配套智能仓储与溯源系统,提升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附加值。在甘南草原发展“牦牛银行”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牦牛活体抵押贷款,解决牧民资金难题,推动牦牛奶、皮毛深加工。二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与新兴生态产业壮大。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水耗等标准,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支持企业采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开展工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高值化、规模化综合利用。推广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三是做优做强寒旱特色生态农业。全域推广绿色、有机、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着力培育“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下的知名生态子品牌。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林果业、特色种业、现代设施农业。深化农旅融合,精心设计生态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业态,拓展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
推进制度创新,构建多元协同机制。一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祁连山、子午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碳汇精准核算,建立“碳汇+生态补偿”交易平台或区域性的“生态资产与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允许企业通过购买碳汇抵消部分排污权。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畜粪换有机肥”模式。二是构建多层次跨区域协同治理格局。积极推动建立并实施“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联合四川、宁夏等上游省份共同呼吁并推动由国家协调建立补偿基金,依据水质水量改善贡献、生态保护成本等科学核算标准,对甘肃等上游水源涵养区给予足额、可持续的生态补偿。三是创新多元化绿色投融资模式。设立省级“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专项基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历史遗留污染治理、湿地保护等具有经营性潜力的项目。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以未来碳汇收益、水权、排污权、生态修复项目收益等为质押或还款来源的绿色信贷产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促进入库项目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争取更大授信支持。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路36号靠近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202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