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生态中国·幸福画卷 | 去南山,赴一场与草木美丽的约会(一)
生态中国·幸福画卷 | 去南山,赴一场与草木美丽的约会(一)
甘肃学习平台
2025-11-18
作者:杨秉旭
这次赴南山来,是事先约定好的,从2022年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年年如是,今年也不例外。
说好的七点半在政府大院门口统一乘车。四月的凉州,北方小城的春寒还未褪尽,风里裹着清冽的凉意,却已藏不住一丝草木萌发的温柔。八点整,车子准时启程。
车子先是缓缓驶离市区,两旁的行道树在车窗外次第后退,而后经高坝、黄羊,上高速,一路向南,车轮碾过风的轨迹,越往南行,地势悄然抬升,远处的山峦轮廓愈发清晰,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约摸一个小时的行程,一片蓬勃的绿意猛地跃入眼帘,碳汇林基地到了。
下了车,水车早已在路边候着了,金属的车身映着晨光,像一匹温顺的银色骏马。我们此行有三项任务:给林木灌溉、在山坡上植树、参观调研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于是我们先给前期栽种的“统战林”浇水。浇水需爬上山坡,山是浅山,很缓的那种。记得项目刚刚开工建设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座土山,没有任何绿植,后来修了蓄水池,引来了活水,如今的山坡早已被绿意铺满。
爬上山坡时,有同事惊呼:“快看,地皮菜!”我以前只听说山里有蘑菇,读了《我的阿勒泰》才知道还有木耳、虫草,此刻见这暗绿色的碎碎的小东西,就像纽扣一样紧贴在湿润的泥土上,倒有几分像缩小的木耳。后来上网一查,它学名叫普通念珠藻,也叫地耳,专爱待在潮湿的地方,难怪得了这么个贴切的名字。
开始浇水了。为方便灌溉,水车上接了水管,水管不够长,只能满足近处的苗木,稍远一些的,只好拎了水桶接了去浇。
浇水的间隙,我环顾四周,山坡上栽满了各种树木,但都是易于成活的经济林木,樟子松、山杏、油桃、云杉、沙棘、山楂树、沙枣树等等。松树们挨挨挤挤,新长出的松针毛茸茸的,就像挂在树上剪得齐整的绒线头,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出一种清冽醒神的芬芳。山杏呢,也是高耸着树冠,披拂着早晨丰满的阳光,透下来斑斑驳驳的碎影。偶有山风穿过林隙,整片林子便发出低沉的涛声,仿佛山的呼吸,深沉而绵长。
再看树下,早已成了花草的天地。脚下的几丛野菊托举出点点金黄的花朵,在晨风里轻摇慢晃。再往前行,广袤的草甸上,野花烂漫,就像打翻了的颜料盘撒满了整个山坡。红的是石竹,紫的是地丁,黄的是蒲公英,它们虽无名字的矜贵,却以野性之姿,毫无保留地绽放着生命的力量。一只不知名的彩蝶翩然而至,在花丛中流连,翅膀轻轻振颤,吻过一朵野花又滑向另一朵。它飞过之处,花枝便微微颤动,仿佛心弦被无形的风悄然拨动,刹那的邂逅,竟也留下如此微妙的回响。
完成了浇灌任务,我们又跟着施工人员来到“同心林”保墒护绿现场。和前面“统战林”相比,这里的山坡光秃秃,正处种植初期。远眺高处山坡,工人如星点散落,正挖掘树坑。近处,无人机嗡嗡作响,一次虽只能运一两株树苗,却像给这片土地插上了翅膀,比人力多了几分壮阔的声势。看看他们的装备,竟还有锅碗瓢盆。俯身和一位工人交谈,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说:“午饭就在工地上吃,抢在这好时节,能多栽一棵是一棵。”
说干就干!我们拿起工具,冲向栽种现场。熟悉流程后,先挖树坑。荒坡之上,水金贵如油。为确保成活,树坑须挖得深些。接着覆土围堰,扶直苗木放入坑中。为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需将苗木轻转一下,再用脚踏实土层。随后在苗周拢起一圈土埂,以利蓄水。浇水后,再为湿润处覆上地膜保墒。如此,成活率方有保障。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路36号靠近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