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发布人:
浏览量:633
发布日期:2019-12-25

11月16日,对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武立权教授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天。由省内外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专家组,对该校皖中试验站水稻超高产攻关212亩示范方进行实产验收,水稻亩均产量达1023.8公斤,最高田块产量达1053.7公斤,刷新了此前安徽省水稻单产1020.5公斤的最高纪录。此外,通过测算,示范方实现减氮10%,氮肥农学效率提高20%左右,节水、节肥、减药20%以上。
“感慨很多,非常激动!” 武立权说,安徽稻麦两熟区水稻季温光资源紧张,难以同云南等水稻优势地区相比,亩产1000公斤一直是个“坎”,也始终他是心中的一个“结”。“作为一名农业高校教师,通过我们的技术为农民增收、为产业增效,就是我们最大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论文写在广袤田野、科研走进江淮大地。像武立权这样的专家教授,在安徽农业大学还有很多。学校各级党组织把办学育人的水平、服务“三农”的成效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主题教育走向田间地头,在江淮大地落地开花。
同样是11月16日,植物保护学院唐庆峰教授接到临泉县植保站电话,反映当地麦田草地贪夜蛾疑似虫情。第二天一大早,唐庆峰就带着蒋兴川、黄勇等2位老师,赶到了发生疑似虫情的麦田开展实地调查。
灾情就是命令。唐庆峰和同事迅速与当地政府和植保站对接,结合天气变化、环境因素及该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分析目前虫情对小麦可能产生的危害,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建议加大每亩用水量,针对重点田块开展“挑治”。经初步判断,预计草地贪夜蛾窗口期为1-2周,唐庆峰和团队将持续跟进,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农业生产不易,农技服务永远在路上。”生命科学学院马庆教授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9月以来,他先后深入埇桥、临泉、利辛、池州等玉米产区20余次,为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2次,指导玉米中后期植保、玉米籽粒机收烘干安全贮藏及鲜食玉米适期收获加工累计10次,组织召开玉米抗逆品种筛选展示现场会3次,培训农民逾500人次,为当地玉米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品种和技术支撑。
躬耕一线、助力脱贫攻坚,为石台县仁里镇杏溪村探索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中华蜜蜂养殖的余林生教授,为双河镇制定生姜生产技术标准、规范种植技术,促使该镇生姜亩产平均提高到2500公斤左右,总产值达1亿多元的汪承刚教授,通过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把新品种、新成果直接送进大棚,手把手传授菜农先进生产技术的徐文娟教授...... 300多名党员师生穿梭在田间地头,自觉搭建起行走的主题教育课堂,把立德树人的初心放在心底,把强农兴农的使命扛在肩上,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留下了逐梦前行的坚实步伐。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农业高校的教师,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践行强农兴农使命,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全体安农人发自内心的质朴表达。
浏览记录
昵称:萨仁其木格
浏览时间:05-10 16:48
昵称:廖昭凤
浏览时间:04-24 10:32
昵称:吴默涵
浏览时间:01-09 17:30
昵称:于杰
浏览时间:01-07 06:50
昵称:那顺布和
浏览时间:01-06 16:32
昵称:段春萍
浏览时间:01-05 19:11
昵称:林家锋
浏览时间:12-29 21:43
昵称:数据员
浏览时间:01-07 09:40
昵称:墨林陌
浏览时间:12-31 08:14
评论列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