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甘肃酒泉:“十四五”期间绿洲边缘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甘肃酒泉:“十四五”期间绿洲边缘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酒泉学习平台
作者:张花 张静
“十四五”期间绿洲边缘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mp4
坐落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甘肃省酒泉市,西邻库姆塔格沙漠,东接巴丹吉林沙漠。这里73%的区域为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积达1.42亿亩,曾是被黄沙裹挟的边城。如今,茫茫沙海正悄然焕新:草方格织就固沙屏障,将流沙牢牢锁住;党河湿地间白鹭翩跹,漾起灵动生机;金塔胡杨林渐染微黄,铺展秋日画卷。一场“黄沙漫卷”到“绿洲铺陈”生态的蝶变,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上演。
生态兴则文明兴。“三北”工程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守护。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前沿,酒泉市坚决扛起筑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线的重任。“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38.05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511.2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503.47万亩。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1200万亩,草原面积达7893万亩,湿地面积达720万亩,绿洲边缘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跨越。
科技为治沙注入关键力量。酒泉市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广无人机飞播造林、智能滴灌节水、草方格沙障固沙等技术,提升治沙效率。围绕“一带四区”沙区林果产业发展布局,酒泉市在绿洲内部和沙漠边缘规模化种植枸杞、葡萄等特色林果56.6万亩,栽植梭梭、白刺等沙生植物56万亩,科学接种肉苁蓉15万亩、锁阳3万亩,构建起“固沙—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兼顾生态与增收。同时,大力培育沙漠旅游产业,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形成“治沙护绿—生态体验—文旅融合”新模式,构建起绿屏防沙、生态治沙、产业兴沙“三位一体”的酒泉特色治沙体系,成为“三北”工程建设中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
为筑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防线,自2022年起,酒泉市推进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同步实施造林种草、退化林修复、草原改良和工程治沙等重点任务。随着项目推进,生态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草地植被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至2025年间,酒泉市荒漠化土地减少6.28万亩,沙化土地缩减7.47万亩,林草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为构建祁连山北麓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雪豹、豺、猞猁、赤狐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祁连山北麓,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鲜活见证。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酒泉市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开展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域遥感监测与核查,完成3批次34个点位遥感监测疑似问题线索核查。
近年来,酒泉市坚定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生态安全屏障愈加牢固。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西端,一条绿色生命带正蓬勃延展,守护家园,也见证着一个时代对自然的深情守护与庄严承诺。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路36号靠近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202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