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生态中国·幸福画卷 | 崖上的核桃谣
生态中国·幸福画卷 | 崖上的核桃谣
甘肃学习平台
2025-11-06
作者:吴洁民
父亲挺直腰杆,骄傲地扬起竹竿,脸上是丰收的满足。树上的核桃便像雹子似的落下,在地上“咚咚”作响。孩子们慌忙抱头,脚步在林间沙沙地窜来窜去,一边嬉笑一边争抢地上的核桃。儿子大声嚷嚷:“下核桃雨了!下核桃雨了!”一颗核桃“啪”地砸中他的肩膀,“哇”一声,他哭了,可其他人却都笑了,大人在笑,孩子在闹,父亲的核桃林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热闹的场面伴奏。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满地的核桃上,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金粉。核桃林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核桃香,温暖而安心。
母亲满足地站在核桃林旁,数着崖边的核桃树。第三十七棵,枝丫已经探过当年的采石场边界,深绿的叶子在风里簌簌响,像在跟她打招呼。
十年前,这里炸山的炮声能震碎窗玻璃,卡车碾过的土路扬起半尺高的灰,崖壁被啃得像块破布,雨水混着碎石往下滚,冲得山脚下的玉米地裂出蛛网似的缝。父亲那时是采石场的爆破工,手里的导火索燃起来,心里却总发紧,夜里常梦见山塌了,把整个村子埋了。
那个春天,穿制服的人带着图纸上山,红漆在崖壁上画了大大的“停”字,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山得“疗伤”。干了一辈子采石工作的父亲第一个不乐意,攥着爆破杆堵在工棚门口:“不让炸山,全村老小喝西北风吗?我还有两个上大学的娃,让我咋活?”
村支书一把把他拉到山坳里,气愤地指着几株野生核桃苗:“你看这石头缝里都能长树,咱就不能学着让山养咱?非要炸山采石才能养人?党和政府啥时候骗过咱老百姓?老犟种!”后来才知道,上面给了政策,退耕还林每亩补钱,还请了技术员教嫁接核桃,还帮着联系商贩。父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着种了两亩。把爆破杆换成了嫁接刀,在炸出的碎石堆里刨坑,手指被划破了,就用布条一缠,接着干。
头三年挂果很少,村里有人泄气,说这是“瞎折腾”。父亲不吭声,每天和母亲背着水壶带着干粮上山,给树苗浇水、剪枝,把采石场剩下的废机油桶改成储水桶,接住雨水慢慢渗。第四年春天,第一棵树结了十几个青核桃,他摘下来,剥了皮,用衣角擦了又擦,给在城里打工的弟弟发视频:“你看,咱这山上种的核桃,可香了!”
如今的崖边,早已不见碎石的影子。连片的核桃林顺着山势铺展,新修的水泥路像一条银带绕在林间。慕名而来的游客踩着木栈道往上走,举着手机拍枝头的核桃,说:“这石头缝里长出的核桃,肯定有营养。”父亲每天都蹲在地里数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翠绿色的果子像绿灯笼似的垂着,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更没想到的是,城里人顺着新修的水泥路来采摘,说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临走还买走了山里的土蜂蜜、野菌子。
弟弟也回来了,在家里搞起了直播,代销家乡的农产品,订单顺着网线往全国各地跑,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主播,还借着这份事业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婚姻问题。每逢节假日,我们姊妹都会带着公婆孩子回家,在父亲的核桃林烤烧烤,炖柴鸡,李叔家还在他家核桃林开起了农家乐。
上个月,县林业局的人来测生态,说这片林子让周边的降水量增加了,山脚下的泉眼又冒水了。父亲蹲在泉边,看着水里自己的倒影,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多了些,可腰杆挺得笔直。
夕阳把核桃林染成琥珀色,父亲哼着秦腔往山下走,听见核桃林沙沙作响,混合着游客的笑声。突然觉得心里特别踏实。路过那棵最早挂果的核桃树,他伸手摸了摸粗糙的树干,树皮上还留着当年嫁接的疤痕。这疤痕像个勋章,不仅挂在树上,也刻在这方水土的变迁里从“向山要石”到“养山结果”,从炮声隆隆到笑语盈盈,这崖边的核桃林,不正是生态中国最生动的注脚吗?
夜风起来了,吹得核桃叶沙沙响,像是无数双手在鼓掌,又像唱着不老的歌谣。父亲知道,这掌声里,有山的回应,有水的欢笑,更有咱老百姓对好日子的真心喝彩。
(作者:吴洁民,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泰安学校)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路36号靠近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