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
登录|

姓名:汪得君

专业技术职务:畜牧师

所在单位: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畜牧兽医站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1971.07

所属省份:青海省

  • 个人事迹


土乡畜牧养殖引航人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畜牧兽医站 汪得君 汪得君,男,藏族,中共党员,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农技专业人员,扎根畜牧养殖第一线二十五载,成了十里八乡农牧民群众的贴心人和生产生活致富奔小康的引航人。被农牧民群众亲切的尊称为“土乡科技猪倌”、“没有架子的土专家”、“大能耐猪兽医”。   他“左眼虽然失明,但有藏族男儿的豪爽正气,真是拼命三郎”……从意气风发的青春时代到沉稳厚重的中年岁月,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共产党员,从初出茅庐的行业新秀到远近有名的畜牧专家,汪得君心中有理想、有家乡、有责任,把最美的年华和最好的才能挥洒在了高原土乡,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只要提起汪得君,农牧民群众直伸大拇指,都有说不完的敬重和亲切,真正赢得了农牧民群众的赞誉。 扎根于基层,不断延伸面向群众的“服务半径” 纵观汪得君的工作履历,“基层味”、“进取味”浓郁。1996年7月到1999年12月,在青海省互助八眉猪保种场工作期间,面对八眉猪极其稀少、血统非常狭窄、濒临绝种的危机,为了挽救这惟一的高原猪种资源,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在老站长柴阳春同志的提议下,主动承担起八眉猪保种选育攻坚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使这一即将绝种的优秀种猪资源换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互助猪”、“沽源猪”两个八眉猪的地方类型,达到了保种群群体有效含量15.4、近交系数增量0.032,再经10代后的近交系数为28%的良好局面。如今,提到互助八眉猪,省牧科院吴克选、周继平研究员以及青海大学的侯生珍教授等省级专家都翘指夸赞“没有汪得君就没有八眉猪”。 2000年到2009年,汪得君在东和乡畜牧兽医工作站进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期间他积极推行猪人工授精技术,努力扩大服务范围,使由原来本交的169胎提高到398胎,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好评和认可。同时他所负责的疫病防控工作,达到了省、市标准,保障了东和乡畜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恪守初心,驰骋人生,汪得君以“主动工作、强化业务、贴心服务”为工作准则,面对畜种改良、疫病防控、项目建设、规模养殖场(户)技术指导等繁杂工作,一以贯之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腿勤”,长期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将根深扎基层,履职能力不断提高,面向生产、面向群众的“服务半径”不断延伸扩展。 融科技于生产,不断点燃推进产业升级的“火捻子” 连年在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中,具体负责组织调运引进了青细种公羊、长白种公猪等一批批优质种畜,引进良种牛细管冻精18.26万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养殖户对种公畜的需求,不断扩大了良种覆盖面。 充分利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连年多层面开展技术指导,年均完成10户示范户技术指导,年进村入户时间平均达150天。并严格对养殖场进行“建前规划、建中检查、建后验收”一系列督导,全县119家养殖场通过省级畜禽规模场认定。 “基层农技员就是要努力让科技在田间地头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火捻子”。 汪得君如是而言并身体力行。2015年到2019年期间,汪得君先后参与了国际农发基金青海省六盘山片区扶贫项目、省级重点工作支撑项目等重大项目在互助畜牧业领域的落实。全面完成了五十镇班彦村、丹麻镇松德村、温家村、锦州村、五峰镇后头沟村及哈拉直沟乡里外台村7个整村搬迁村的597栋猪舍建设、1758头猪的引进投放;实施了东和乡大庄村和塘川镇董家村两个村农技推广,全面完成了项目总投资380万元的粪污集中处理和水肥一体化利用模式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完成了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提升改造项目,推动了项目村生猪产业发展,增加多方面养殖效益。 “一直和生猪生产打交道”的汪得君,近八年来连年获得市、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深深的爱上了猪,猪成了他的最爱”,人生流彩,质朴无华。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