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伟杰
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农艺师
所在单位:黑龙江呼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1986.04
所属省份:黑龙江省
扎根乡土 不负韶华 他是一个从春到秋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技术员,在2008年大学毕业后,李伟杰毅然决然的回到了他出生的那个小县城--呼玛县,那个地处北纬54度的中国最北的农业县,自此他踏上了扎根农村,默默无闻服务三农的道路。 一、扎根田间,铸就坚实的农业技术 他作为一名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农业技术员,情系农民,献身农业科技推广事业,扎根呼玛大地,为全县农业丰收、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了农民增收、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2017年他经过实现示范推广的大豆110cm大垄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当年获得了171公斤/亩的好收成。随后结合本地实际,总结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经过多年推广应用,目前推广面积已达30万亩。 做为一名农技人员,他真抓实干,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12年间,走遍了全县54个村屯112.8万亩土地,采集土壤农化样20000余个,测试化验分析数据54150项次,制作了大量的图、文、表说明材料,最终他参与调查并撰写了《黑龙江省呼玛县耕地地力评价》一书,通过多年来在全县各乡镇开展了测土配方工作,对1668个耕地地力采样点的调查地块化验分析,对全县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分级,基本摸清了县域内耕地肥力与生产潜力状况,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数据,更为农民科学种田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保障。目前全县测土配方实施面积已达100余万亩。他自费开展全县大豆田杂草进行调查,进行除草剂药效筛选试验,最终撰写了2万余字《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田杂草发生危害调查及化学防治研究》论文,为今后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详实科学数据支撑。 二、多种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8年10月,他怀揣着服务百姓的初心到呼玛县北疆乡长山村这个拥有80000多亩土地的村子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了更好的掌握村情、民情,了解群众所需,连续3个月的时间,他一户户的走,一户户了解,通过自身的农业技术知识作为聊天的敲门砖,聊耕地、聊品种、聊栽培,在打开了话匣子后,才能真正的了解百姓所需,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走进千万家方知百姓情,只有深深了解百姓情才能更好的解决百姓的困难。” 经过对全村情况的了解后,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将适合当地使用的大豆、小麦和一些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品种介绍进行整理。通过农户信息微信群发给村民,并通过视频平台开展远程教学,让农户有了学习的平台,有了自我学习,自我充实的机会。 在了解百姓的想法的过程中,村里的陈哥说自己的大豆产量一直上不去,没有什么好品种种植。李伟杰为了改善村里种植品种单一问题,积极向派出单位申请试验示范项目,引进适合长山村种植的大豆早熟品种昊宇7号,结合大豆65厘米高产栽培技术,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并在大豆生长关键环节将农户召集起来,来到地头,将好的品种、好的技术展示给农户,让大家亲眼看到作物长势。这一年示范基地大豆的产量达到了亩产135公斤,较当地的平均产量增加了12%,亩效益增加了21元。 村里刘大爷是一位老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可是近几年来大豆地里的苋菜无论怎么打药都不死。他在了解情况后,经过实地查看,针对地块杂草对症下药,解决了刘大爷的心头病。他笑着和刘大爷说:“我当年的论文用到了实处,这个叫做成果转化。”农业技术只有经过试验示范展示给农户,让他们看的见,才能学得会,才会让农业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三、默默付出,永葆初心与使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农技推广是他的本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植保无人机操作技术等等这些农业技术,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宣传、讲授。由于呼玛县各乡镇间距离较远,百公里以上的距离难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远程视频成为了他最主要的指导手段。在中国农技推广APP上,他解答全国各地农户的相关技术问题4700余次,充分发挥了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 多年来,他引进大豆、小麦、马铃薯等新品种30余个,通过试验示范总结适合本地使用的农业技术10余项,还参与完成“科合啤麦1号”、“科合啤麦2号”的育种工作。他主持、参与的大豆垄上三行栽培技术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龙麦33示范与推广、大豆大垄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以及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等项目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多个黑龙江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 他说过:“守住初心,不忘本心,以农民之所急作为我动力的源泉,勇往直前,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不断淬炼自我,心中有梦,不负韶华。” 这就是李伟杰,一位朴实无华的农业技术员,在边陲农业战线上,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