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爱芳
专业技术职务:推广研究员
所在单位:山西省阳曲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1971.09
所属省份:山西省
农民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蔬菜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王爱芳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农技推广员,学蔬菜、干蔬菜,爱蔬菜,一干将近30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她服务三农的真实写照,她用真心与真情赢得了农民与服务单位的好评,她用担当与担责获得了领导与同行的肯定,她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情牵农业的满腔热忱,心系农民的真情实感,诠释了一个生在农家、长在农村、扎根农业的“三农”工作者质朴无华的故土情结,谱写出一曲基层农技人员的赞歌。先后荣获“全国农科教推优秀推广专家”等荣誉称号。 心系农业,蔬菜技术推广卓有成效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员,五年来她以村为家、以菜为业、以苦为乐,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绿色蔬菜高产标准化栽培新技术,为我县蔬菜的“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本地蔬菜生产现状、农民的种植习惯、因地制宜遴选出适合本地规模发展的6大类13个蔬菜品种,7项主推技术。其中由她主持参与的《山西省百万亩蔬菜设施规范化建设及配套集成生产技术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由她主持的《设施蔬菜安全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三等奖。 农民要致富,关键在技术!她深知要想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先做好试验示范,只有在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否则就会给农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她每年都会联系一些基地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曾在北留村试验示范了棚室西葫芦高垄越夏栽培技术,在北家庄村试验示范了用乙蒜素预防棚室茄子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在南高庄村试验示范了大棚贝贝南瓜一年两茬种植技术,在棘针沟村试验示范了25套棉被自动控制器,在归朝村、思西村、高村等设施蔬菜安全节本增效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在凌井店乡试验示范了有机旱作蔬菜栽培技术。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番茄、黄瓜、西葫芦、菜豆、甘蓝、茄子一直是当地露地和设施的主栽品种,为了确保品种更新换代,让农民及时种植高产、优质、高效、抗病的品种,她五年来累计试验示范了30余个新品种。 情系农民,菜农经济收入稳步提高 在科技服务中,她坚持“坐堂接诊,跑堂问诊”的原则,担任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来,她一直践行“有呼必应、有问必答”的“店小二”服务理念,对基地与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总是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请教省市专家给予解决。她的手机就是农民们的热线电话,她的微信群就是与农民沟通的桥梁,就是农民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五年来共解答各类问题800余个;她经常结合农事季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指导,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五年来共下乡指导600余天,接受指导和培训的人数有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书籍360本。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农民的科技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科技服务中,她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原则,培养了曹成厚、周常明、李娜等本土技术员,胡宝宝、王双喜、范凯民等种植大户,刘承貌、金志华、张存仙等示范户,培养了阳曲县玉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阳曲县燕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基地,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辐射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充分发挥了“领头羊”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科技服务中,她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原则,对有种植经验的老基地采取阶段性地督促指导,对没有种菜基础的新基地采取跟踪服务。比如阳曲县侯村乡常峪村、阳曲县东黄水镇故县村这些以果树、粮食生产为主,蔬菜为辅(仅是庭院种植自给自足),没有种植经验的村委,她制订了一套培训课程,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农民入手到每一个常规品种的栽培技术、农药的安全使用技术,从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到地方的扶持政策,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图文并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用身边的人去启发身边的人,系统地为农民进行了培训,并组织农民就近在县域蔬菜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眼见为实的实地了解,让农民们耳濡目染,对当前的温室生产有了个全新的认识(故县村村民看到温室里长势旺盛的西红柿不禁感叹:蔬菜在这么个土房子里长势会这么好,人家这西红柿怎么就不得病!),让他们对自己当前生产现状(温室葡萄套种蔬菜)的弊端有了个清醒的认识(常峪村的村民看到其它基地的种植恍然:怪不得咱这葡萄长不好,西红柿也长不好了,尽得病了。听了王老师的课,看了人家的菜,我终于知道了,种菜也是讲科学、要技术的),引导他们逐步向规模化生产、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种植迈进。培训过后,她从整地起垄教起,亲身示范,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常峪村的温室生产基地逐步走上了正规,目前黄瓜、西红柿长势很好。阳曲县西郭湫村一直以来以种植旱地菜为生,2020年在村委的组织下,建起十几个温室、大棚,农民们虽然有种菜基础,种菜积极性也很高,但对于反季节种植还是“两眼一抹黑”,针对这种情况,她请示单位领导,从中协调,把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放到了群众基础良好、有积极性的西郭湫村,通过短短几天的课堂培训、实训、技能大赛、外出参观,让农民对蔬菜种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给计划种温室的农户提前热了身,群众的种植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 在科技服务中,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多次组织有生产积极性的大户、技术员外出参观考察,通过实地观看,现场聆听,拓宽思路,借鉴成功经验,完善自身不足;多次请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员为我县菜农授课,进棚指导。她也主动走出去,与外地农户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020年她通过多方考察调研,大盂镇南高庄村大棚基地引进了大棚贝贝南瓜一年两茬的订单生产,公司提供种苗、技术,负责回收,一茬亩产可达3500-4000斤,保底回收价一斤2.3元,高于保底价则按低于市场价的0.5元收购。虽然因为倒春寒的原因,第一批苗遭遇冻害,没有实现了一年两茬生产,但仅此一茬亩收入也将近一万元。在种植管理上,相比较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作物来说,大棚贝贝南瓜一次性采收,用工相对集中,在定植、点花、采收阶段用工多一点,平常一个熟练工可管理3亩棚,有效节省了人工成本。在销售模式上,有实力的公司、有保底价的订单生产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不再担心种不好,也不用担心卖不了,只要按照标准化模式认真去做,就可以增产增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农业这个广阔的田地里,她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为菜农架起致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