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
登录|
地方技术

科技服务>农业地方技术>2025年农业地方技术详情

小麦“一增三促”提单产栽培技术
【技术详情】

小麦“一增三促”栽培技术是在选用高抗品种基础上,适当增加播量,加强田间管理促分蘖、促转壮、促大穗,实现亩基本苗18万以上、有效穗30万以上、产量300公斤以上的目标。

一、播种

(一)品种选用。以绵阳31、西科麦4号、川麦60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川麦43、汉麦五号。积极示范汉麦7号、汉麦9号、南麦94。

(二)药剂拌种及土壤处理。针对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及锈病危害,可用29%的噻虫·咯·霜灵复配剂300—500毫升(此药为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复配剂),均匀拌种100公斤,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

(三)精细整地。前茬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晾晒地块,开好“三沟”排湿降渍。播种前,随耕随耙、耙细耙平。

(四)合理施肥。结合整地,可选用小麦专用缓释肥一次施足全生育期所需肥料,后期不再追肥。也可采用常规施肥,用三元复合肥做底肥,后期用尿素追施苗肥。无论采用何种施肥方法,必须确保亩用氮肥(N)11—12公斤,磷肥(P2O5)4—5公斤、钾肥(K2O)6—7公斤。

(五)精量播种技术。利用小麦精量播种机播种,高产播期丘陵平川为10月18日—10月30日,山区为10月10日—10月20日;高产播期播量为11.0—12.5公斤/亩,高产播期后每推迟2天,播种量增加0.5—0.6公斤/亩,确保亩播基本苗达到18万以上;人工播种以条播为最佳,有利于通风透光,条播行距24厘米,适墒情况下播种深度沙土地以4—5厘米为宜,粘土地以3—4厘米为宜,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墒情差时播深较适墒情况增加1—2厘米。

二、冬前管理

(一)促弱转壮。对苗小、苗弱、基本苗、群体不足的地块,于小麦3叶期趁雨抢墒撒施速效肥促进弱苗转化升级;5叶期及时抢墒追施腊肥,促进冬季分蘖,促弱转壮。

(二)冬前化除。冬前化除要选在杂草2叶期,具体时间在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之间,气温稳定在8℃以上。对麦田播娘蒿、猪殃殃、婆婆纳等阔叶杂草的防治,每亩可选用36%可湿性粉剂唑草酮+苯磺隆5克,或70.5%二甲·唑草酮WP(大惠农)40—50克,兑水25—3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对麦田蜡烛草、看麦娘、野燕麦、多花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治,每亩可选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50—70毫升,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20克按照比例要求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施。

三、春后田间管理

(一)返青期促早发。苗小苗弱、茎蘖数不足的麦田抓住小麦返青关键窗口期,结合降雨,根据群体发育状况,每亩施二铵6公斤左右;墒情不足可采取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促进群体构建。

(二)拔节期促弱稳壮。三类麦田以促为主,拔节期每亩再施尿素8—10公斤、二铵3—6公斤,增加亩穗数,促进穗分化,增加穗粒数。二类麦田巩固冬前分蘖、提高成穗率为目标。起身后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降雨每亩追施尿素6—8公斤;一类苗田适当肥水后移,防止第一节间伸长太快,培育健壮茎秆,减少后期倒伏风险。可在拔节中后期结合降雨,每亩追施3—5公斤左右尿素,促大穗增粒数,同时亩追钾肥4—8公斤,防倒增产。

(四)灌浆期一喷三防。灌浆期全面做好“一喷三防”,通过一次性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达到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确保丰产增收。

四、病虫害防控

返青后依据监测情况做好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的防治。

条锈病防控:条锈病发生时期在返青拔节期至抽穗扬花期,选用三唑类药剂防治,如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等。

赤霉病防治:应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始期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第一次防治后间隔5—7天再喷药1—2次,确保防治效果。用杀菌剂防治,可选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肟菌·戊唑醇、氰烯·戊唑醇、咪鲜胺药物轮换使用。

蚜虫防治:可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氟啶虫酰胺等。

红蜘蛛防治:可用阿维菌素或哒螨酮,亩用量20克(ml)。

五、适时收获

采用机械或人工收割,适宜期为完熟初期。

发布单位
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发布人
联系人:朱庭强 联系电话:0915-32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