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农业主推技术>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详情
马铃薯病虫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蚜虫、地下害虫等。为增加马铃薯产量,确保马铃薯品质,我县采用绿色综合防治技术防治马铃薯病虫害。
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
推广脱毒抗病优良品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与种薯密切相关,植株或块茎若遭病毒侵入就会严重退化并产生各种病症,从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选育和利用抗病、抗虫品种是防治植物病虫害最有效、最简便的途径。因此,在生产上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脱毒种薯和抗(耐)病性较强的品种,如青薯9号、下寨65等。脱毒种薯要选用低代种薯,最好是1代种或2代种。留种时要建立无病薯种田,与大田隔离2.5km以上,采用严格的管理措施,单打单收。2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做到预防为主
基本原理是采用生态的和栽培的措施,来铲除或减少病源和虫源,增强植株的生活力和对病虫的抵抗能力,以及改变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害发生。2.1使用无病繁殖材料
马铃薯多种病害随种薯传播,生产和使用无病种薯或其他无病繁殖材料,可以防止病害传播和压低菌源数量,是防治马铃薯病害的关键措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确保了无病优良种薯的生产和供应,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播种小整薯(是指不经切块,直接播种小整薯)的措施。这一措施有明显的防病、抗旱、增产作用。整薯播种防病的主要机制是杜绝黑胫病、环腐病病害的切刀传播。整薯营养充足,芽眼多,可发挥顶芽优势,在干旱地区能保证全苗,主茎增多,生长旺盛,耐干旱,增产10%—30%或更高。
2.2
种薯处理
播种前晾晒种薯5~7天,进行催芽处理。薯块在50克以上的播种前进行切块处理,切薯块时将切刀用5%的来苏儿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每个薯块重量50克左右,确保每个薯块带有1-2个芽眼;切块后进行药剂拌种,并摊开晾晒后进行播种。
2.3
适时播种
适期播种是防止种薯腐烂、保证苗全苗壮、增强植株抗病力的一项基本措施。当春天气温稳定通过6~7℃、土壤10厘米处地温上升到7℃以上时播种,即4月下旬、5月上旬择期播种。采用机械播种或高垄种植,亩保苗4000~4500株,播量150公斤~160公斤。
2.4
起垄种植,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园管理,降低病虫源数量
在整地前,注意清除地块内作物残茬及杂草。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虫株残体,残薯,落叶,可减少越冬菌量、虫量,减轻下一年作物的病虫危害。这一措施大面积坚持实施,对控制早疫病等重要病虫害有明显作用。
及时拔除病株,消灭发病中心株,阻止或延缓晚疫病、黑胫病等病害的扩展蔓延。拔除的病株,需携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病穴应施药消毒。发现晚疫病的发病中心株后,立即喷药封锁,并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开始全田喷药防治。
田间杂草是一些病虫害的重要寄生和病源、虫源,必须尽早除草。
2.5
加强田间管理
2.5.1
培土
当苗子出齐、株高达到1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一次培土,培土厚度为5厘米。株高达到15厘米左右时,结合锄草,进行第二次培土,培土厚度为10厘米。
2.5.2
追肥
在喷药预防晚疫病的同时,进行叶面追肥。第一次追施三效绿叶神;第二次追施磷酸二氢钾,每亩200克。
2.5.3
病虫害防治
播前用多菌灵+新鲜的草木灰处理种薯,主要防治马铃薯环腐病、黑胫病。6月下旬—8月下旬安放黄/蓝板防治蚜虫。
2.5.4
灌水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播种前进行春灌,要求灌透、灌均,确保土壤湿度。在马铃薯苗出齐后,要浇好苗水,现蕾期浇一次水,初花期到终花期每七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时,保持水位在垄沟的三分之二处,防止满过垄沟,确保灌水质量。
2.6
合理轮作
避免马铃薯连作,可与小麦、油菜等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对防病有重要作用。
3加强物理防治措施,做到多种措施相辅
3.1
黄板诱杀
马铃薯的主要害虫蚜虫有趋黄的特性,采用黄板诱杀,每亩放20—30块黄板,可有效的诱杀蚜虫。
3.2
人工摘除虫卵
有些害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的方法。
3.3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诱杀
3.4
振频式杀虫灯诱杀
对光有趋性的鳞翅目害虫(夜蛾、灯蛾)、鞘翅目害虫的成虫,可以采取灯光诱杀的方法。每30—50亩马铃薯田装一盏灯,可以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目前,我县应用较多的为河南佳多牌杀虫灯。
4
大力改进马铃薯贮藏技术
4.1搞好田间管理,提高块茎耐贮能力
块茎入窖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马铃薯能否贮藏成功,而块茎耐贮能力的强弱,又对入窖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块茎的耐贮能力,与种植管理密不可分,所以要保证贮藏质量,首先就要从夏秋田间管理抓起。可谓“贮藏病害田间防”。
4.1.1
搞好田间病害防治
马铃薯贮藏病害大部分都是生长季节在田间发生,又有块茎带入窖内的。所以,入窖块茎的病斑和烂薯是贮藏的最大隐患,而病薯和烂薯都来自田间。搞好夏季田间病害的防治,是减少块茎病斑和烂块的最有效方法。
4.1.2
不过多使用氮肥
近年来,有些农户乐于在马铃薯田里多施氮肥,而且用量越来越大,结果使茎叶疯长倒伏,影响光合作用,虽然薯块膨大速度快,但干物质积累少,皮嫰肉嫩,不耐贮藏。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大力推行施用氮、磷、钾配比复合肥料或马铃薯专用化肥,使茎叶生长与块茎生长相协调,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强耐贮能力。
4.1.3
提前杀秧促进薯块老化
薯皮老化程度是决定薯块是否耐贮的重要条件。薯皮嫩,则容易破皮,出现伤口,使病菌极易侵入,温湿度一旦适宜就会迅速引起腐烂,并扩大蔓延。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使收获的块茎表皮老化,以增加它的保护和抗伤害能力。具体做法是在收获前10—15天,用马铃薯杀秧机进行机械杀秧或人工割秧,使秧子受到创伤,这样营养能尽快输入块茎,加快薯皮木栓化速度。另外,就是适当晚收,即当薯秧被霜冻致死后,不要马上收获,过10天左右,等薯皮老化后再进行收获。这些科学的措施,对保证块茎入窖质量都有很大的作用。
4.2
入窖前进行薯窖清理和消毒
使用过的薯窖,避
免不了要残存些薯块带来的土壤,残、烂、废薯等,这些东西上都会附着某种真菌或细菌,接触过的薯块的墙壁、通风管道、通风沟、垫板等也会黏附着病原菌,使用过的工具等都直接接触过上年存贮的薯块,肯定会受到污染,如果不经处理就使用,肯定会成为下次存贮块茎的菌源,所以必须认真进行清理和消毒灭菌。
首先是把薯窖地表的土和一些残存的杂物清理出窖外,窖内不留死角。同时,要运进新从山上或河滩取来的沙土,均匀铺垫到地面上。然后是对墙壁等全方位的消毒。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墙壁、地面、通风道喷雾消毒。也可以用百菌清烟剂熏蒸消毒,施药后密闭36小时以上,然后通风。
4.3
分窖贮藏,满足贮藏条件要求
按用途分窖贮藏,便于管理。种薯贮藏时要注意贮藏的温度和湿度,使种薯既不受冻又不会提前发芽,并维持着微弱的呼吸。种薯的贮藏温度是3℃—4℃,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温度超过5℃,湿度超过95%,就容易出现伤热和发芽等问题,以致影响种薯的质量和播种出苗。食用薯和商品薯的贮藏条件,可以比种薯的贮藏条件宽松一点,只要做到不冻、不烂、不黑心、少损耗、保持新鲜即可,贮藏温度是7℃—10℃,湿度保持在90%左右。
4.4
搞好整理,保证块茎的入窖质量
入窖前对薯块应进行认真整理,做到“一干六无”。“一干”即薯皮干燥;“六无”即无病秧、无腐烂、无伤口、无破皮、无冻块、无泥土杂物。为使薯皮干燥,在块茎收获后需进行短时通风晾晒,避免强阳光直接照射。然后剔除病、烂、伤、冻块茎和泥土杂物。
为有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提高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的质量,我县积极采用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改进贮藏技术等多种措施,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提倡绿色防控,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马铃薯产量以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