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基本情况
节约减损等于绿色增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约粮食问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当前我国粮食损失浪费主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水稻生产损失主要在种植和收获环节,人工撒播增加用种量造成的种子损失率达12%,机械化育秧、插秧环节稻种损失率约为4%;人工收获稻谷损失率在10%左右,机械收获损失率3%左右。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减损空间和潜力较大,机械化减损技术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偏低,部分地区水稻人工撒播和人工抛秧较为普遍,工厂化育秧比例低,存在种子消耗偏大、成苗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品种宜机化技术掌握不够、播期不当、农机农艺不匹配。
2、水稻减损机械化技术不系统,特殊作业条件机收技术不太成熟,对于过熟、浸泡、倒伏水稻作物难以收割。
3、机手对减损技术不熟悉,作业准备不充分、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驾驶操作不规范,不能适时收获。
4、机收作业服务过程中,机手更多追求作业效率和效益,不能按照规范操作,人为造成粮食机械损失。
5、不同地区水稻机械化水平不平衡,南方丘陵山区田块不适合机械化作业,粮食生产损失率相对北方平原地区更高。
农业农村部农机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针对水稻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损失存在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2015年形成了《水稻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2020年根据各地多年水稻低损机械化试验示范和推广情况,立足新形势、新技术进行重新修订,不断完善水稻机械化减损技术体系。通过该技术,形成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减损作业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有效指导机手选择合适机具、适时开展机械种植收获、做好作业前准备、规范低损收获作业,促进农机企业提高机械减损性能指标,提高生产作业质量和效率,切实减少种子浪费、粮食收获损失。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核心技术“水稻机械化减损技术”自2015年开始在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全国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广泛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宣贯和培训指导,提高了机手机械化减损技术水平。江苏、江西等地实施水稻机械化减损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累计示范面积达5万亩以上,获得良好效果。黑龙江开展减损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机手2000余人次,深受广大机手的欢迎。指导各地将损失率作为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标准条款内容,明确责任义务,避免服务纠纷,同时也作为农民享受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2020年6月,在水稻收获期洪涝灾害影响,湖南、江西等省水稻受灾严重。9月,因多场台风影响,吉林、黑龙江等地水稻倒伏严重。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收获减损机收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倒伏水稻收获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减损达到预期效果,充分体现机械化减损技术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应急救灾减灾的作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
试验统计显示,和常规机械化生产技术相比,应用水稻减损机械化技术可使水稻种植种子用量减少20%以上,机收损失率降低50%以上,试验示范地区水稻机械化平均机收损失率从3%下降到1.5%左右,破碎率从1.5%下降到0.8%左右,每亩粮食减少损失12kg。通过五年来的示范推广,收割机减损技术日趋成熟,机手操作水平逐步提升,带动我国水稻机械化损失率逐步下降。如按照2020年全国稻谷总产量21186万吨计算,如果机收损失率下降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稻谷211.86万吨,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节约粮食就相当于开发“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
根据试验示范区测算,水稻机械化减损技术优化了收获作业路线、减少机器空跑,确保机器处于最优工作状态,促使油耗减少。大力推广和引导推荐机手选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和破碎率比全喂入收割机低20%以上,同时减少机器作业燃油消耗,油耗下降20%以上,每亩减少燃油0.4kg,亩增收节支50元以上。通过推广优质绿色低损机械化收获技术,稻米品质、口感更佳,有利于促进形成品牌,提高水稻种植收益。
(四)技术获奖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