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科院:昔日贫瘠荒山坡 今朝花果致富田

开栏的话

2020年,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放眼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程的冲锋号已经吹响。首都北京承担了7省区90个县级地区的扶贫协作任务,助力受援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与此同时,北京致力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将确保京郊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

为了共圆京郊小康梦,多年来,北京推出了一系列帮贫扶困的举措。一批批“第一书记”不辞辛劳,啃下一个个“脱低”硬骨头;细化到每一个低收入农户的帮扶任务,落户到村里的每一个新项目,村民掌握的每一项新技术,雨后春笋般配齐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高质量补齐全面小康短板,京郊农民蹚出致富路,古老的乡村面貌一新。

京郊农村脱低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本报今起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走村记”专栏,带您走进京郊农村,听乡亲们讲讲小康生活里的北京故事。

 这是一座花园般的村庄,梯田层叠拾级而上,斋幽路蜿蜒穿梭其间,抬头是百合花海含苞待放,俯身有拂子芒草随风摇曳,空气都是“甜甜的味道”,颇有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恬静安适。这里,就是坐落京西门头沟斋堂镇的白虎头村。

 从市区向西驱车90公里,沿着曲折蜿蜒的斋幽路盘旋而上,当看到路边矗立一幅白虎画像时,就来到了白虎头村。仲夏时节,村庄像披上了一件绿衣,梯田上挺拔的枣树和成片的百合高低错落,村里栽种着鲜食玉米、蘑菇、玫瑰、观赏草、观食两用蔬菜等农作物,花果蔬菜正尽情享受阳光和养分,等待1个月后绽放灿烂的色彩。

往昔

看天吃饭 一年收入只有几十块钱

上周一一早,白虎头村主任宋福强和村民一起来到梯田间劳作,浇水、补肥、查看百合花长势,“这片花海就像我的孩子,一天不来看看都不行。”宋福强俯下身子,仔细端详一朵白百合,“您瞧这百合茎又粗、花又大,今年长势肯定旺,加上旁边从北京市农科院引种的百枣园,百合种球和大枣的年经济产值能达到100万元。”

可就是这片村里的致富田上,5年前还是一片贫瘠和荒芜。2000年初,宋福强组织村民将山坡改造成梯田,但是梯田上种什么、怎么种,村里没有想法也缺乏规划,于是任由山上的野枣树自然生长。很长一段时间,村民每年的收成只能看天吃饭,一年下来只有可怜的几十块钱,大部分人只能挣扎在温饱线。

 变迁

 对接帮扶 专家带来新品种新技术

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时白虎头村的金丝小枣受枣锈病影响严重,在斋堂镇挂职锻炼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院枣树专家潘青华研究员来到白虎头村讲了一节枣树课,告诉村民枣树种植关键是管理好春天坐果期和秋天的病虫害。

一堂枣树课让白虎头村看到了科技致富的希望,后来借着全市开展帮扶脱低工作,白虎头村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立了对接帮扶关系。一下子,村里热闹起来,院里林果院、植保所、生物中心、草业中心、玉米中心等8位专家组成帮扶团队,纷纷带来新品种、新技术,将这里打造成一座三季有花赏、有景看、有果采的美丽乡村,逐步摆脱了过去的落后面貌。

 引入项目 鲜食玉米为村里增收40万

种在村子中心地带的60亩鲜食玉米,就是北京市农科院玉米中心史亚兴副研究员引入的第一批产业项目。开始村民十分不解,“玉米到处都有,种玉米能挣钱?”可当去年示范种植的鲜食玉米全部被北辰集团包销、为村里增收40万元时,村民们的顾虑一下子打消了。今年,村里根据去年种植情况适当调整了品种和面积,玉米产量有望进一步提高,即将于8月迎来丰收。

草业中心范希峰副研究员为提升村落生态景观,特意在村里引种了紫叶狼尾草、拂子芒等观赏草品种。到了秋天,这些植物将开出一片片金黄,伴着汽车驶过随风摇曳,不少市民和专业摄影团队会慕名而来,用镜头记录下这闲适的田园风光。

今朝

引领示范 林果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

经过几年发展,村子里的农业产业起来了,景观环境提升了,不少投资者也将目光聚焦于此。同道众仁公司创始人王凡特地把公司搬到了白虎头,利用几处闲置民宅改造成一座“会呼吸的院子”。今年五一,院子的订单十分火爆,范女士抢到一间套房像是捡到了宝,白天观景采摘吃农家宴,晚上还能观星赏月,一家人玩得不亦乐乎。临走前,她特意在墙上留言,“深呼吸,空气中有甜甜的味道。”

今年,由白虎头村和市农科院共同出资建立的科技小院也正式建成开放,8位专家作为驻院专家团队,每两周一次到村里讲知识、送技术,帮助村庄培养持续造血能力。未来,白虎头村将持续在新技术、新品种上引领示范,带动林果、林下、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辐射全村以及周边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