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把强化科技支撑、壮大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调动和引导农业科技力量,从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培育、完善机制等同步发力,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良种缺乏、品质不优、缺少适用性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大科技联合攻关力度,加强专家与产业对接,提高科技服务实效,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着力建立并完善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部党组扶贫专项巡视整改意见和部关于产业扶贫、深度贫困地区和定点县扶贫的整改任务,促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衔接。
一、引导调动全国科技力量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充分调动和引导全国农业科研力量,对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按照调研产业、遴选专家、组织发动、明确任务、签署协议、协调对接、建立机制等扎实推进,调动和引导全国12万农业科研力量人员投身脱贫攻坚,打造了一支用得上、沉得下、盯得住、帮得实的科技服贫专家队伍。
一是通过实地和书面调研等各种方式,详细了解贫困地区贫困县产业状况,对标产业存在的问题,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和各级农业科研单位,遴选了一大批熟悉产业的专家,逐一落实帮扶意向和安排。
二是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助力产业扶贫的通知》(农办科〔2019〕16号),明确了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工作的7项重点任务,对加强农业科技对接帮扶,助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工作要求。
三是组织落实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产业技术扶贫专家组。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组建贫困县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的通知》(农办科〔2018〕25号),动员全国4420个农业科研单位和技术部门、15383名专家参与脱贫攻坚,为832个贫困县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指导各地农业农村管理部门,以当地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县为单位组建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开展科技帮扶。
四是围绕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充分发挥体系专家的专业优势,分别组建遗传育种、栽培养殖、病害防控、产后加工、机械设备、产业经济等6个领域的专家队伍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在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等贫困地区所在的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聘16位首席科学家、650位岗位科学家和909位综合试验站站长,涉及水稻、小麦等50个体系,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经费9.143亿元,支持专家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在主产区、示范县等开展技术培训,有效推动了全国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金黎平、杨宁、孙建设等3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美姑县、荣成市、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等57家单位发来感谢信对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表示感谢。
二、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定点扶贫县为主战场,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科技帮扶力度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受各种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制约,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难点,也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三区三州”和定点扶贫县的帮扶重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选配切实管用的农业科技专家,着力加大了“三区三州”和定点扶贫县的科技帮扶力度。
(一)以甘肃省临夏州调研对接活动为样板,启动农业科技助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并有序推进。在开展科技扶贫和产业风险防范专题调研基础上,4月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召开农业农村部科技助力“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组织全国农业系统科技专家对接甘肃省14个市州特色产业科技需求,签署科技服务协议和任务书。指导 “三区三州”其他地区以甘肃省调研对接活动为样板,推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科技扶贫扎实高效开展。8月,在云南昆明对“三区三州”科技服务团上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结合地方需求部署细化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二)针对“三区三州”和定点扶贫县特色产业组建科技服务团和技术专家组。组织中国农科院、水科院、热科院和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摸清“三区三州”贫困县优势产业,为每个县特色产业配备具有相应特长的专家。组建6个科技服务团对口“三区三州”科技帮扶工作、服务团下设544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每个团组设立1名总牵头人,实现“三区三州” 165个贫困县专家技术指导全覆盖。与“三区三州”农业农村(农牧)部门对接,落实科技服务团和产业技术专家组对接的地方联络员(六省区明确6名省级联络员和165名县级联系员),建立做实科技帮扶的工作机制。印发 “三区三州”和定点扶贫县科技服务团及联络员名单,进一步提出要求明确任务,做好科技帮扶的人才统筹工作。针对我部的定点扶贫县,在湖南、湖北和贵州省成立3个科技服务团,依托31个单位、97位体系专家,针对5个贫困县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为单元,共建立33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指导中国农科院针对5个定点扶贫县,每县分别安排1名副院长负总责、1个机关部门统筹、1个研究所牵头、2-4个研究所参与、多个产业指导专家组(团队、支部)参加,组成科技帮扶团,构建起“3+N+N”扶贫工作体系,根据各地自然禀赋、基础条件和群众要求,每县选择2-3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开展技术培训、新品种推广、绿色集成技术应用等帮扶。
(三)不断完善“三区三州”和定点扶贫县帮扶机制。对甘肃临夏州、湖北咸丰县、来凤县,贵州剑河县开展了科技扶贫和产业风险防范专题调研,对定点扶贫县的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亟需解决的问题给予及时关注和解决,推动各项扶贫措施优先与“三区三州”和定点扶贫县联系并推动落地。将“三区三州” 和定点扶贫县产业技术扶贫专家组的扶贫任务列入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019年任务协议书,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及时开展情况调度,给各科技服务团印发《关于报送“三区三州”和定点扶贫县科技服务团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产业技术扶贫专家组做好帮扶工作。
经过持续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实效。科技服务团成立以来,共开展集中扶贫活动166团次,帮助贫困县制定或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或方案66个,引进、示范农牧业新品种416个、新技术新模式250余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19个,对接新型经营主体362家,开展现场技术指导361场次,组织召开技术培训873场次,培训贫困户和农牧民2万多人次,发放各类农资40多吨,发放培训技术资料7万余份,科技助力“三区三州”30多个产业健康发展。
在“三区三州”,一是制定完善了一批产业发展规划。西藏科技服务团参与制定了西藏藏鸡、藏猪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西藏绵羊改良规划,帮助墨脱县制定石斛产业发展规划,为拉萨城关区制定奶牛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科技服务团帮助25个贫困县(区)至少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成熟完善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青海科技服务团帮助玉树、果洛等州的贫困县发展有机生态畜牧业,并指导当地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解决了一批产业技术难题。四川科技服务团为藏区和凉山彝区贫困县引进蔬菜新优品种50多个,筛选出适宜品种18个,解决当地蔬菜品种单一、缺乏优良品种等问题。西藏科技服务团在拉萨市林周县针对牦牛繁殖性能低下、犊牦牛冷季越冬死亡率高等难题,牦牛“一年一胎”比例显著提升,产犊率达58%,犊牦牛越冬死亡率降低8%。奶牛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及其团队持续在拉萨开展“高原缺氧环境下的奶牛适应性饲养管理研究以及高原病综合防控技术开发”项目,引进奶牛的高原病死亡率由30%以上降低到10%以下,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经济损失。三是探索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各科技服务团在科技扶贫过程,建立了一批扶贫模式,不断丰富扶贫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疆科技服务团在和田地区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推动贫困县栽植杂交桑、果桑、生态桑4万亩,建立加工厂,初步形成了栽桑养蚕、桑叶茶加工、桑果加工、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带动2000户贫困户就业。西藏科技服务团帮助贫困县引进德青源公司,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建成藏鸡标准化家庭农场2个,养殖藏鸡10万只,由公司负责孵化、育雏、商品苗投放,农户(合作社)饲养,然后由公司统一销售,显著提高了养殖户收入。四川科技服务团探索“龙头企业+当地农业企业或养殖大户+村集体/贫困户+保险公司”扶贫模式,在7个藏区贫困县、2个凉山彝区贫困县建设种猪场1座、代养场45个,吸纳贫困户和村集体入股,调动了贫困户积极性,打造“四方合作”。四是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技术指导服务。云南科技服务团围绕粮油作物、经济作物、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林果、畜牧水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遴选80项农村产业的实用科学技术,编印《农村科技扶贫手册》并开展培训;组织参与迪庆州香格里拉主办的“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面向企业及种养大户举办了“云南农业科学院成果专场推介会”。新疆、四川科技服务团利用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服务团交流群,分别面向科技服务团开展扶贫工作研讨、技术攻关,面向广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户推送科技信息,提供在线技术指导。
在定点扶贫县,一是引进及推荐了一批优良品种,湖南科技服务团推广了“玉针香”、“农香32”、“川香优2号”等中高档优质稻新品种;创办“T98A/300”高产栽培、“川香优2号”订单生产等示范样板13个,辐射带动优质稻生产20多万亩;开展辣椒、黄瓜、南瓜新品种示范。二是因地制宜的示范推广先进新技术,湖北科技服务团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对水稻直播、茶园管理、蔬菜盘穴育苗、恩施黑猪品种改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20余项新技术进行了示范和推广,贫困户获益显著。三是解决了病害实现增产增收,湖北科技服务团以科学解决山区马铃薯重要病害晚疫病为抓手,协助两县建立晚疫病预警监测站12个,实施精准监测并及时发布预测预报信息,科学指导统防统治,技术示范区防病增产效果明显。湖南科技服务团针对龙山县里耶镇双坪村的脐橙因低温冷害受灾严重,现场示范培训恢复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有效降低了农民损失。四是帮助地方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各省科技服务团依据各自专业领域,以产业为抓手,对定点扶贫县主要产业提出了发展规划。五是深入调研挖掘特色资源,贵州科技服务团建议科学挖掘利用当地野生资源,培训当地农民科学采集、运输、销售野生菌。湖北科技服务团加强选育提升恩施黑猪的生产性能,优化了恩施黑猪杂交生产组合方式,为恩施黑猪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六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根据山区的海拔高度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湖南科技服务团建议龙山县、永顺县适度发展高山绿质蔬菜,7-9月份上市;提出了在海拔400米以下发展柑橘、400米以上发展落叶水果(如猕猴桃)的柑橘和猕猴桃产业综合发展规划。湖北科技服务团结合咸丰县产业扶贫规划,帮助两镇两村制定了《咸丰县忠堡镇石门坎蔬菜专业村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4)》和《咸丰县曲江镇高滩村健康蔬果长廊建设规划》。七是多方合作搭建特色平台,湖南科技服务团依托金健米业的市场优势,结合湘西山区的生态环境,科学布局,以产业链的模式推动该地的优质稻产业发展。湖北科技服务团为咸丰县和湖北省两家著名蜂业企业建立沟通平台,有望在咸丰县建立中蜂养殖、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扶贫链,带动咸丰县养蜂产业扶贫。八是科企对接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湖北科技服务团队2019年共对接服务了20余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经营主体面临的产业发展难题。生猪团队与咸丰地大农牧等公司合作,加强选育提升恩施黑猪的生产性能。马铃薯团队在咸丰县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搭建了咸丰县陈向食品有限公司与小村乡中心场村联办绿色优质马铃薯生产合作,实行统一供种、订单生产,实现了一个产业多方获益的目的。湖南科技服务团对接金健种业,免费提供100亩“桃优香占”进行推广种植,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并由金健米业承诺加价进行收购;与龙山县喜乐百合食品公司等对接,协助其申报湖南省科技厅中药材全产业链专项。贵州科技服务团对接贵州剑河珍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其进行了保护生态和资源的野生菌采集培训。
三、持续加大贫困地区农技指导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力度
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支撑,推动贫困地区特聘计划全覆盖、贫困村农技指导服务全覆盖。面向扶贫带头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专项技能培训,为贫困地区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本土化的脱贫带头人,提高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能力。
(一)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抓手,实现贫困地区特聘农技员计划实施全覆盖和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贴近产业扶贫一线的优势,动员全国50万农技人员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10.3万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2.5万个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技术供给不足、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突出问题,在扶贫开发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及其他有意愿的地方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从“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中招募农技服务人员,精准服务农民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特聘计划已在全国26个省677个县实施,招募特聘农技员4200多人。
(二)以精准扶贫培训行动为支撑,培育大批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脱贫致富能手。2019年农民培训经费在专门针对贫困县和西部地区分别设置5%和10%的权重基础上,进一步对“三区三州”和其他有关贫困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分别上浮10%和5%的经费支持比例,保障贫困地区农民培训工作经费。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计划,以国贫县、“三区三州”、环京津28个贫困县为重点,围绕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发展,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经营能力培训和贫困户专项生产技能培训。已培训贫困户34.9万人,培训“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12.1万人,培训环京津28个贫困县贫困户1.2万人,助力解决贫困地区制约产业发展的经营人才匮乏、技术落地难等问题,提高了脱贫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甘肃组织开展了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全覆盖培训,对75个贫困县“以种养为主”脱贫和“以劳务为主、种养业为辅”脱贫的3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分三年进行了统筹安排。集中培训把课堂办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现场,在看中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无法参加集中培训的,组织当地的专业技术员、“土专家” “田秀才”和“致富能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田间地头、畜禽圈舍面对面的讲、手把手的教,干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新疆聚焦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规划开展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在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每个试点县市建立10个左右的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同时悬挂“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和“村级农业田间学校”两块牌子,将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和农民培训项目资金捆绑使用,试点县市农技站制定特聘农技员考核管理办法,对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的吸收为农技特聘员,同时招募部分乡土专家和种养能手到特聘员队伍中,建立一支源自本土、服务本地、稳得住、留得住的“土专家”“田秀才”的乡土师资队伍和农民专家。
(四)加大扶贫事迹宣传力度。人民日报发表《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全国农业科教系统扶贫侧记》,新华社发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扶贫背后的科技“兵团”》,光明日报头版刊出《为了大地的丰收-国家现代产业体系技术农业科学家的故事》,农民日报分别以《特聘农技员特别给力!》《教育培训:让农民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题进行扶贫专版报道。在中国农技推广APP中专门开设科技扶贫专栏,对农技推广服务产业扶贫情况进行广泛报道宣传,引导农技员自主上传交流扶贫轨迹、服务内容。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十佳农技标兵、“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农民教育培训百名优秀学员的评选活动中,加入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原则,“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中,针对三区三州、定点扶贫县增加12个推荐名额,树立贫困地区青年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