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
登录|
  • 2022年第14期

    眼下,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4.8万亩冬小麦已全部出苗覆绿,长势喜人,青绿色的麦苗在空旷的田野中更显郁郁葱葱,为初冬带来了丝丝绿意。

    为帮助农民做好田间管理,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循化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冬小麦基本苗情况,并指导农户做好冬小麦田间管理,为冬小麦“问诊把脉”,讲解冬小麦播种、浇水、施肥、越冬管理等方面注意事项,为冬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全力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确保来年粮食稳产丰收。

    今年,循化县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通过各项惠农助农政策、先进农业科技和高效技术指导,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突出地方优势特色作物,充分利用沿黄川水地区气候温和、无霜期短、灌溉便利等资源优势,共推广种植优质冬小麦4.8万亩,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0.7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1.4%左右。

     

    发布时间:2023-01-04

  • 2022年第13期

    “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连日来,在孟州市田野上,一排排大型拖拉机在田间地头穿梭,旋耕、施肥、播种,全市麦播工作正在抢天夺时“加速”进行。

    在小麦播种的关键期,孟州农技人员来到谷旦镇董村张金永59亩承包地里,围绕小麦良种推广、土壤处理、配方施肥等技术要点,对种植户进行了宣传引导。

    “这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来现场技术指导,讲解的非常清楚,对我的帮助很大。”张金永对农技人员的及时到来大加称赞。

    孟州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市),36.1万亩优质小麦连续四年保持平均亩产1500余斤的骄人成绩。为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10月初,该市就组织1万余台大型农机、4000余名机械手,成立了11个麦播技术指导组、60余名农技指导员分赴乡镇街道,下沉田间一线,全力抓好小麦机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当前正是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巧遇疫情防控的重要期,提醒农民朋友一定要千方百计种足种好小麦。技术上的重点抓好“四适”:要适时播种、适墒播种、适深播种、适量播种。确保一播全苗,为明年小麦丰产丰收奠定基础。”孟州市农技推广研究员李有成介绍说。

    该市还通过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入户等提醒等方式,合理调度各镇村作业机械,及时推送天气预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综合配套,把贴心服务送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和广大农户,引导群众利用晴好天气,顺应农时腾茬播种。

    截至目前,孟州市机耕面积31万余亩,进度达86.4%,机播面积22.6万余亩,进度达62.9%。

     

    发布时间:2023-01-03

  • 2022年第12期

    秋日时令好,田间种菜忙。随着高温的“撤离”,重庆市江津区迎来了秋菜种植黄金期。近日,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江津区打出“组合拳”,因地制宜全力抓好晚秋生产,确保蔬菜稳产保供,预计今年江津区晚秋菜定植面积超15万亩。

    9月16日,在位于吴滩镇郞家村的重庆郎顺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蔬菜育苗大棚内,一片片翠绿映入眼帘,一畦畦甘蓝、芹菜、水白菜等蔬菜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们正在为幼苗除草、浇灌,一派繁忙景象。

    “这几天陆续把土地翻耕平整到位了,做好了育苗和农资准备工作,只等下几场秋雨,就能种上冬天上市的蔬菜苗,及时弥补干旱对蔬菜生产造成的损失。”重庆郎顺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军介绍。该种植基地面积100余亩,采取轮种模式进行蔬菜种植,上半年种植丝瓜、玉米等,下半年种植甘蓝、花菜等。由于前段时间受干旱少雨天气影响,秋冬蔬菜栽种较往年晚了1个月左右,目前正处于移栽阶段,预计两个月后就能大规模上市。

    7月以来,高温天气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强度大、范围广、危害重,导致江津区秋季蔬菜种植被迫推迟,蔬菜减损保供面临较大压力。入秋以来,区农业农村委积极协调主要蔬菜基地晚秋菜种苗供应,保障主要保供基地及时定植晚秋菜,并引导规模种植户和农户广泛开展秋菜种植;补育一批秋冬菜种苗,扩大秋冬菜种植规模;抢抓时节,指导种植户做好萝卜等直播蔬菜整地播种工作。据统计,今年江津区晚秋菜定植面积预计超15万亩,其蔬菜品种超20种,以莲白、莴笋、花菜、芹菜、萝卜为主,极大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增种速生叶菜是确保供应,弥补市场空缺的有力手段。区农业农村委积极引导种植户利用设施大棚、作物行间等遮阴地块和可调配水源,增种瓢儿白、小白菜、油麦等速生叶菜。目前,油溪镇吴市社区、白沙镇苟州村、石蟆镇二溪村、支坪镇天堂村等地的蔬菜基地已散播第一批叶菜,面积超800亩。

    为切实抓好晚秋生产工作,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区农业农村委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蔬菜生产基地,指导农民因地因时落实田间管理措施,开展技术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促进蔬菜正常生长发育,并有针对性地推广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以科技促生产。

    接下来,区农业农村委还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继续紧抓有利时机,提早做好物资技术准备,及时指导农户做好蔬菜抢种补种工作,减少不利天气对生产的影响,设法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全力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充足。

    发布时间:2022-12-20

  • 2022年第11期

    眼下正是秋粮作物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柘城县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做好病虫害防治、增加籽粒重量,促进秋粮作物丰产丰收。

    9月13日,在柘城县一处玉米地里,记者看到,农技人员正在利用无人植保机进行飞防作业,并手把手、面对面地向群众讲解玉米养根护叶的知识。

    “养根护叶、增加粒重,可以采取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混合喷施,在喷施的时候可以采取无人植保机进行作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柘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皇雅领说。

    据了解,秋粮作物中后期生产管理要以“养根护叶增粒重”为目标。在作物的发育中后期,通过混喷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菌杀虫剂等次作业,实现延长叶片功能、防治病虫、增加粒重、增强植株抗逆性等多重效果,实现“一喷多促”的目的。除了做好养根护叶,对于玉米的管理要适期晚收。“玉米适时晚收是一种不增加成本,又能提高产量的一个主要措施。玉米晚收可以延长他的灌浆时间,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皇雅领说。

    柘城县瑞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刘飞高兴地说:“专家的指导还是很到位的,种地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科学种植,才能确保今年秋粮大丰收。”

    农技人员同时还提醒群众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抢抓晴好天气或阴雨间隙时间,进行及时通风晾晒,防止发芽和籽粒霉变,确保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2022-12-16

  • 2022年第10期

    记者昨天获悉,持续高温灼伤了茶树,据不完全调查,溧阳茶树受灾面积达4.5万亩,其中受灾较重的占30%左右,预计明年春茶产量将受影响。

    天目湖镇洙漕村天目三春生态园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洪明告诉记者,生态园100多亩茶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灼伤现象,特别是朝东的50亩白茶受灾严重。

    据悉,气温在35℃以上时,茶树生长便会受到抑制,叶片会出现灼伤状况。长期高温会使茶树受害更加严重,白茶、幼龄茶树及去冬今春新种茶树对高温干旱的承受能力有限,容易被灼伤导致枯黄甚至死亡。

    记者采访获悉,为应对干旱,溧阳市气象、农业部门均提前发布了预警信息,并组织茶叶技术人员向广大茶农宣传、普及抗旱知识。溧阳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建议广大茶农,高温警报尚未解除前,不除草不喷药不松土。

    “一旦降温降雨,立即组织人员把上面的枯枝条修剪,加强肥培管理,保证存活率。只要能及时给茶树灌溉补水、保护好根系,大部分茶树能安全度过旱期。”8月16日上午,溧阳市农技人员来到竹箦镇水西村的一家茶厂,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2-12-02

  • 2022年第9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贯彻落实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丰收保卫战的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广大农技推广人员作用,现就做好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丰收农技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要立即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救灾技术服务。各地要迅速组织动员本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建立技术服务责任制,包村联户,责任到人,抓住抗灾救灾窗口期,服务指导农业生产恢复,全力打好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丰收这场硬仗。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技服务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及时编印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挂图等,帮助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灾害问题。高温热害干旱地区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到田,确保补救技术落地见效,灾情较轻或未受灾地区也要组织开展生产情况摸排调查,提前做好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服务预案。广大农技人员要及时跟进灾情变化,持续坚守一线,直到秋粮收获。

    二要分灾情分作物精心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各地要调动科教力量加强灾害情况会商,分区域、分条件科学评估高温干旱影响,梳理提出中晚稻、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作物的抗灾救灾措施。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根据旱情发展形势,落实好深水降温、小水勤灌、流水散热等以水调温关键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高温干旱影响;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通过机械、机井等提水送水,组织社会化专业服务队开展喷施叶面肥、抗旱保水剂等作业,以肥补水,提高作物抗性;重灾甚至绝收地区,要适时补种改种红薯、杂粮等晚秋作物,适宜地区的中稻可割茬蓄留再生稻。

    要统筹做好抗洪涝、防寒露风、防早霜冻害、防病虫害各项技术储备和推广应用,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相应技术措施,重点做好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三代粘虫、棉铃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马铃薯晚疫病等防控技术指导,加强大豆锈病、食心虫和“症青”等病虫害监测防控,最大限度挖掘未受灾地区单产潜力,力争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

    三要加强力量衔接形成抗灾救灾合力。各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主动与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我部派驻的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等专家力量加强衔接,配合开展农作物灾情调查,精准精细研判不同作物灾情发生情况及影响,分灾情、分环节制定发布一批技术应对指导方案和防范措施。要加强信息化服务手段应用,录制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分解性微课、短视频等,通过抖音、快手等渠道及时推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

    四要做好农技服务信息跟踪调度和宣传工作。各地要加快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农业科技防灾减灾”信息专栏,及时发布技术指导服务动态和各项技术措施,有关工作进展及时报送我司,秋粮收获后我们将全面总结农业科技防灾减灾工作情况。各地要配合做好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报道农业科技防灾减灾措施和工作进展成效,宣传推介典型经验和好做法,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2022年8月23日

    发布时间:2022-12-01

  • 共 72 条信息
  • 每页6条信息
  • 页数:1/12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至第  页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