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张掖“异地借牧”让草原更绿了,百姓钱包更鼓了
张掖“异地借牧”让草原更绿了,百姓钱包更鼓了
强国号发布内容
甘肃生态环境
2025-11-14
作者:成健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过去,传统草原放牧模式导致局部区域超载过牧,草场退化风险加剧。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将“异地借牧”作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矛盾的“关键切口”,引导牧民冬季从祁连山天然草原转移至农区,利用丰富的玉米秸秆等资源进行舍饲喂养,既减轻草原承载压力,又盘活农区闲置资源。
“一个冬天,牲畜不啃食、不踩踏草场,黄草能存下来。明年春天回去牛羊先吃黄草,黄草吃完,青草就长起来了。如果不下山借牧,等不到过年黄草就啃光了。并且牛羊‘不停歇’地啃食、踩踏,草根越来越弱,草越来越稀。”肃南县马蹄乡八一村牧民樊立峰连续7年借牧,生态账、经济账了然于心。没借牧时,他最多养200只羊,借牧这几年越养越多。借牧让草场每年“休息”5个月,日积月累,草场得以休养的良性循环时间越来越长,草皮才能保持生命力。如今,借牧已经成了牧户与草原的“绿色约定”。
据了解,2024年至2025年5个月借牧期内,祁连山天然草原减畜51.4万个羊单位,天然草原亩产草量较借牧前增加20.6%,牧草平均高度达到19厘米,草原植被盖度达到78.2%、增长9.2个百分点。
“异地借牧”是近十年来牧民新型放牧的方式之一,相对于舍饲、半舍饲养殖,其生态效益显著。此外,借牧还降低了牧民的养殖成本,羊群抗寒能力增强,羔羊成活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
此外,农区秸秆营养成分高、牛羊采食上膘快,母畜奶水足、幼畜成活率高,有效保障了牧区牲畜养殖数量,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的。2024年,借牧期共产仔畜17.8万头只,羔羊初生重增加10%,成活率增加7%,肃南牦牛由三年两胎实现了一年一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880万元,节约养殖成本4083万元;农区53.7万亩秸秆地实现二次流转,直接为农区增收8600余万元。
借牧不是简单的“赶羊换地方”。张掖市在借牧集中区域设立“异地借牧服务驿站”,跟进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零距离”技术指导服务,通过发放异地借牧“健康大礼包”“致广大借牧群众的一封信”等措施,全过程跟踪开展牛羊育肥、仔畜断奶、营养调控以及疫病诊疗,不断探索和优化服务方式。“我们积极扮演‘红娘’角色,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规范租赁合同,积极引导种植户和借牧户对接,让秸秆‘变废为宝’,也让羊群吃饱吃好,帮助农牧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甘州区沙井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干部王东鸿表示。
“异地借牧”是互利互惠的好事,既让牧民的牛羊有了过冬的“口粮”,又让大量的玉米秸秆从以前的废料变成了增加收益的“突破点”。
“以前玉米收完秸秆处理是个‘头疼事’,烧了污染环境,粉碎还田、打草墩子都得花一笔钱。现在好了,直接租给借牧户放羊,一亩地还能有不少钱。羊粪落到地里,等于施农家肥,草也除了、地也肥了,一举多得。”甘州区沙井镇三号村四社村民李贵说。上一个借牧期,转化秸秆资源59万吨,过腹还田有机肥15.4万吨,有效减少化肥使用量及秸秆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风险,构建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生态持续改善、产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从祁连草原到金色田野,“异地借牧”让草原更绿了,百姓的钱包更鼓了。这一模式已成为张掖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为全国草原畜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张掖经验”。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团结路36号靠近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2025-11-17